楼主
怎样指导学生自改作文
怎样指导学生自改作文一、学生自改作文改什么?
学生每写一篇作文,首先要在立意、选材上进行修改。如主题是不是健康,是不是有意义,所选材料是否切合主题,如果是写几件事,是不是每件事都与主题关系密切,这几件事有没有重复的。其次,从布局方面去考虑是否合理。如材料先后的安排是不是恰当,前后意思是不是连贯,开头结尾有没有“画蛇添足”的毛病,结构是不是完整,详略是不是合适等。最后,再检查字、词、句和标点符号方面的毛病。
自改作文的基本方式:
1、换——就是去掉作文中的错别字、不恰当的词,以及病句和不正确的标点,二代之以正确的字、词、句、标点。训练学生自己修改作文,就要从字、词、句、标点这些最基本的东西抓起。
2、增——就是充实作文内容。有的学生作文,重点段落写得不具体,笔总落实不到实处,空话多。这时,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充实重点段落的内容。对于一些作文成绩较好的同学,不仅要指导他们扩写好重点段,还可以适当指导他们增添一些新内容。
3、删——就是压缩语句,删掉多余的部分。有的学生作文,由于没有注意围绕中心思想安排材料,有些不该详写的地方却写得很细,致使文章重点不突出。这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删掉非重点段落中琐细的情节,使文章变得结构严谨,中心明确。
4、调——就是指导学生调整自己作文中某些语句和段落,把文章写得有条有理。
二、指导学生发现自己作文的问题
发现问题是修改作文的前提。只有找到作文中的毛病,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怎样去发现问题?
1、读,自己读。反复地看,反复地思考,在“看——发现——再看——再发现”的循环往复过程中,找出文章的毛病。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指出:“孔夫子提倡‘再思’,韩愈也说‘行成于思’,那是古代的事情。现在的事情,问题很复杂,有些事情甚至想三四回还不够。鲁迅说‘至少看两遍’,至多呢?他没有说,我看重要的文章不妨看它10遍,认真加以删改,然后发表。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事物是曲折复杂的,必须反复研究,才能反映恰当;在这里粗心大意,就是不懂得做文章的起码知识。”学生写文章虽不全是为了发表,也必须反复地看,认真地思考,努力找出文章的毛病。提倡“至少三遍读”。因为第一遍阅读,也许只能找出1、2处明显的毛病;第二遍用心搜索,可能抓住1、2处比较隐蔽的错误;第三遍认真分析,就能从细微末节上找到值得推敲的问题。通常的做法,在学生完成作文草稿后,让他们自己默读1、2遍,边读边想,看看整篇文章有无毛病。然后再轻声朗读1、2遍,看看那些地方读起来不连贯,不顺口,凡是觉得拗口、别扭的地方,就是必须进行修改的地方。
2、听,就是把写好的文章读给别人听,或者让别人读给自己听。人们读自己的文章,往往觉得“瓜是自己种的甜”,文章是自己写的好,眼界容易受到局限,看不清自己文章的“真面目”。如果请别人来看,“旁观者清”,他们没有偏见,对文章的不足之处就能了解得比较清楚。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常常把自己写的诗读给目不识丁的老婆婆听,广泛争求别人的意见,然后进行修改。曹植写完诗文常常请一些朋友来提意见。它规定,不许说优点,更不许讲奉承话,要多批评,挑毛病,“讥弹其文”。白居易和曹植的做法,很值得学生学习。写完一篇作文,主动拿给别人看,请同学评议,让同学们“横挑鼻子竖挑眼”,就能发现作文的毛病所在。
读自己的文章和别人的文章是两回事。在修改的时候,如果没有机会征求别人的意见,自己就要变个身份,作为读者来读这篇文章,作为批评者来读这篇文章,甚至专抱找毛病的目的来读这篇文章。这时就容易发现问题。
三、教师的示范修改和点拨修改
培养学生作文自改能力,某种意义上是更加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自改作文不是放任自流,也不是“自改就是让学生自己改”。学生自改作文,教师必须做好示例修改和点拨修改
示范修改
首先,教师要对学生作文全部或部分浏览一遍,发现并归纳出几个与这次训练要求和作文基本要求相关联的共同性的问题,然后选择1、2篇较典型、较集中的作文作为“病例”。第二步,修改。教师要在总结本次作文训练中存在的共同性问题基础上,出示“病例”。教师在修改“病例”时,要对学生讲清每一问题是怎样修改、增补、调换、删除的,讲清修改的“为什么”。接着,教师要出示修改好的范文,让学生将“病文”与“范文”加以对照,使学生加深认识。
第三步,就是学生参照修改。
点拨修改
教师在对学生作文的全部或部分浏览通读时,把需要修改的地方用符号标出来,然后,把本次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归纳成几点,写出来,在指导学生修改作文时,引导学生参照教师的修改意见,逐条逐项地检查自己的作文,查出毛病加以修改。